介入取栓,成功救治醒后大面积卒中患者

  • 来源:
  • 日期:2021-08-12

      导读:醒后卒中,是指入睡时无急性卒中症状,醒后本人或被他人发现卒中症状的急性脑梗死,占所有新发缺血性卒中的36%,很多研究发现醒后卒中预后欠佳,因其发病时间不确定,常被排除静脉溶栓窗内(发病时间在4.5h内)或血管内治疗(发病时间在6h内)。7月16日,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一病房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介入取栓)术,成功救治一位醒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7月16日早,白鹰主任和往常一样提前来到医院,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心内科患者石先生睡醒后发现自己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双眼凝视,言语不清,白鹰主任看过病人后,紧急为其进行CT检查,确定患者已大面积脑梗死,为大血管闭塞。


对于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是常见的治疗方案,但患者属于醒后卒中,距上次肢体正常活动时间已经过去9小时,超过了静脉溶栓的时间窗。更重要的是,患者2天前做过结肠息肉切除,若使用改善血液循环的溶栓药物有可能引起肠道出血。


考虑患者梗死面积大,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会留下严重的残疾,刻不容缓,白鹰主任判定患者需立即进行介入取栓治疗,即刻联系各相关部门开启卒中绿色通道。


                                             

术前头核磁DWI及FLAIR提示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


 

脑卒中救治,被称为“时间就是大脑”,因为治疗每延误1分钟,将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等不来、缓不得、也拖不起,轻则导致偏瘫、失语,重则导致死亡。


这是一场与病魔之间争分夺秒的比赛,在卒中绿色通道多学科的配合下,10分钟心内科医护人员快速完成所有术前准备,检验科第一时间给出术前检验结果,核磁室预留出空位迅速为患者完成头部影像学检查,导管室取消平诊手术计划,当患者转送至导管室时,神经内科介入团队的迟海涛主任和高言国主任医师已经做好了术前准备。



消毒铺单,动脉穿刺,造影确定病变血管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取栓导管到位,迟海涛主任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导管抽吸取栓(ADAPT技术)抽吸血栓,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花费使闭塞的右侧大脑中动脉实现了再通。手术一气呵成,术后患者左侧肢体即可活动,这距离患者进入手术室还不满40分钟。


                       48D4

术前术后对比图


                 1ABE7

术后患者左侧肢体力量明显恢复


 

经过精心、严密、积极的治疗和护理,不到一周,患者已经完全康复,出院时患者肢体活动自如,言语流利,没有留下明显后遗症。如今,石先生已经投入正常工作,石先生对神经内科一病房充满了感激,并亲自送来锦旗。白鹰主任却说:“我们应该感谢家属,感谢患者家属相信医生,是家属的毅然决然,让我们有了这一份坚持,有了想去陪着患者闯关的底气。”


术后患者送来感谢信

 

每一次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医生必须穿上20余斤的铅衣,用手指控制头发丝般粗细的导丝,在直径几毫米的迂曲血管内做精细的操作,用“针尖上的舞蹈”来形容亦不为过。


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为了精进技术,提高技能,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医生均在北京宣武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可独立开展脑血管造影,颅内外血管支架置入、机械取栓等治疗,同时也与北京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专家,通过远程会诊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对我院病人进行治疗方案的指导,使我院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国内一流专家的诊治。

在白鹰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不断进取,砥砺前行,脑血管病治疗等手段日益成熟,希望未来能造福更多的患者。


 

知识延伸

血管内机械取栓已成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主要流行支架取栓(SR)技术和导管抽吸(ADAPT)技术。导管抽吸技术的原理是将大口径导管输送到血栓位置,随后用抽吸法去除血栓,它的出现为临床医师提供安全和快速的抽吸通道。导管抽吸技术具有速度快、手术时间短,无疼痛,患者耐受程度高,出血率低,安全性高,血管再通率高,远端栓塞少的取栓优势。2019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指南更新,将ADAPT技术列为指南推荐疗法,为ADAPT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该技术在急诊取栓方面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内容来源:神经内科一病房  迟海涛

文字编辑:张淼

技术编辑:张琳

校对:张淼、张琳

责任编辑:李媛



 

上一条:坚守岗位 用心护理--邓晓棠 大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下一条:椎间孔镜技术,成功治疗巨大髓核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