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身边的榜样】“尖兵连”是如何炼成的

  • 来源:
  • 日期:2021-04-15

 

 

在创造奇迹的英雄之城武汉,在医护以血肉之躯与新冠病毒“近身肉搏”的隔离病房,在深夜排起核酸检测长队的社区广场, 2020年的医务工作者,谱写了太多的感人故事,也收获了众多的感谢和赞美。但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在这场战疫中同样严阵以待、不舍昼夜,却鲜少走入大众的视野,他们的名字是放射线科。

1A843

 

提起放射线科,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啊,拍片的”。形象,但却有些片面。


只有真正了解放射线科,走近放射线科,才能知道他们的重要,体味他们的辛苦。放射线科也叫医学影像科,随着医学科技发展至今,除普通 X 线外,医学影像学还包括 CT 、MR、超声、PET-CT、介入等等,可以帮助医生以非侵入的方式取得人体组织影像,看见肉眼所看不见的东西,从而找到病灶,分析病因,可以说放射线科是临床医生们的“眼睛”。


 

日复一日 耐得磨的“拍片人”


12E46


早上七点,磁共振检查室已经开始工作,董雷技师长的备忘录上显示,这里一天内要为51名患者完成检查,完成一个部位的检查最少需要10分钟,有些部位甚至需要50分钟,整个检查过程中技师必须守在屏幕前确认成像效果,随时调整参数,以此计算,他们今天要在这里奋战一整天。


“早来晚走,中午趁着同事来轮换的时间休息调整一下。这是我们的常态,检查工作量太大,患者和临床医生都希望能尽早做上检查,我们就尽量加班加点,把原来早八晚五的工作时间,延长到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多做一个是一个。”


“多做一个是一个”,好像是这里每个“拍片人”的行动准则。只见科室每间检查室的门一开一关间,患者接替进出没有间歇,技师们一刻不停的忙碌。基本每个房间里有两名技师,一个负责“台前”,指导患者摆姿势、做防护,遇到哭闹害怕的孩子要哄,遇到躁动的老人要安抚,遇到行动不便的则要帮忙搬动……而另一个负责“幕后”,对着机器认真操作,仔细检查,精准成像,操作的流畅熟练度,直接决定工作的进度。

BB14

日复一日,他们看似简单又平凡的工作,实则有着大门道。比如做X线检查,对姿势摆放的要求非常高,差之毫厘就可能直接导致拍摄不到该呈现的位置。每个技师除了要有扎实的解剖学基础,更要有足够的经验和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才能胜任。


日复一日,他们看似简单又平凡的工作,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路标”。


 

侦查“敌情” 靠得住的“火眼金睛”


17628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诊断医生的存在,大家甚至觉得片子的诊断结果是机器出的,所以不能理解为什么拿报告要等两个小时。”这是科室负责人艾琦的无奈。


放射线科里有一群“隐形人”,他们的工作是在收到技师扫描的图像及原始数据后,一张一张的观察图像,从这些黑白的图像中抽丝剥茧,找到异常影像,结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综合因素,分析这些异常的影像是如何形成的,并作出诊断报告。如果说和疾病的对抗是一场战争,诊断医生无疑是寻找病灶、侦查敌情的排头兵。

119EE

诊断阅片室是诊断医生们的战场,附属新华医院的诊断医生每天要做出300-500个左右的影像诊断报告,如果按照每个报告只诊断一个部位计算,每拍摄一个部位的CT会形成平均300多张影像,也就是说每个诊断医生一天要坐在电脑前,保持精神集中状态审阅上万张的图像。

10E98

他们手指拨动鼠标滚轮一幅图像接一幅图像地阅读,简单的病例几分钟能搞定,复杂的要花半个小时以上,疑难病例还需要向临床医师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情,甚至几位诊断医生一起讨论、查阅相关书籍、文献。经年累月,他们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出具的报告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引。然而视觉疲劳、腰椎、脊椎疾病也基本成了每个人的标配。

 

弦歌不辍 学无涯的“全科医生”


作为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型医院的放射线科,来这里检查的患者从头到脚、各个部位、各个系统的疾病都有,这就要求技师和诊断医生都拥有大量医学知识积累和综合分析能力,做一个什么病都得知道的“全科医生”。

 

1C2F1

就连科室里的护士,也都是护理急救技能扎实的精英。平日里,我们只能看见她们为检查患者登记、分诊的身影,但偶尔候诊区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她们可以第一时间冲上前进行合理的急救,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磁共振室里,她们默默守在一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的急救。


放射线科的早交班会经常提前十分钟,交班过后是固定的学习时间,有时候是给规培医生安排的病例讨论,有时候是全科人一起学习新文献或疑难病例,这是这个科室坚持了十多年的传统。


良好的学习氛围,造就了这个科室出色的学术科研能力。在GE高端CT的基础上,科室开展了器官及肿瘤的体积测量、肺结节靶重建、仿真冠脉超生等新技术。2020年科室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大连大学盆底(直肠)影像与临床研讨会”,邀请国内胃肠盆底影像及介入领域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与讲座,持续性的共享学科前沿及进展,推动了肛肠盆底学术成果的交流与转化。追求精进、锐意创新、坚持传承,这个科室的优秀如临泉活水,源源不绝。

 

召之能战 心向阳的“尖兵连”


17B9F


2020年初,抗疫之战骤然打响,影像人召必回,大年初三全员上岗。由于肺部CT对于早期筛查排除、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能够提供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放射线科成为了发热、疑似患者排查的必经之地。训练有素的影像人战必应,按照医院防疫要求火速部署,立即行动,制定最大限度符合防控要求的检查流程和应急预案,对科室布局进行改造,时间紧迫,“拍片师傅”们拿着锤子钉子,爬上爬下的自己动手,不到一天就完成了隔断污染区与半污染区的改造。


为了严格保证门急诊患者、住院患者与发热患者的检查分区、分设备进行,全体技师轮流值守、不舍昼夜;为了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他们身着防护装备重复着检查——消杀——检查的流程,每一套湿透的防护服,每一份凉透的工作餐,都是影像人不计代价投身抗疫的决心。


117B9


“7.22”、“12.15”两次疫情反扑之时,放射线科保留最低配置人员确保正常工作,最大限度的调动医生、技师、护士全员投身外派核酸采集队伍,两次疫情,参加核酸采集队共计60余人次。


为了保障疫情防控的同时,保证其他就诊患者的检查需求,医院引进方舱CT,这就意味着原本就已经人员紧张、工作超负荷的技师团队,还要安排人手24小时在方舱CT内值守。科室里年轻人有冲劲儿,抢着多干,快退休的白建强老师也依然坚守在发热门诊CT,忙起来饭都吃不上,年轻人心疼他,想换他出来都被他拒绝了“我能坚持,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2020这不平凡的一年,他们以不平凡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做到了真正的有效率、有成效、有保障。也许,太多人不了解他们在这场抗疫之战中所作的一切,但身居幕后的他们切实为这场人民生命保卫战筑起了牢固的屏障,是当之无愧的“尖兵连”。

 

诚然,未来时日,他们还将服务无数个称呼他们为“拍片师傅”的患者和家属,但他们选择了这份职业便不计误解,笃定前行。因为,他们的灵魂里,同样流淌着希波克拉底和南丁格尔的誓言。

 


 

 

 

 

上一条:2021年研究生复试,依旧线上约见

下一条: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