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大高危因素,你中招了吗?

  • 来源:
  • 日期:2020-09-29

2018年2月1日人民网报道中国日报年轻女记者小吴崴脚后12天离世的新闻引发大量关注,很多人都惊讶不已,为什么一个健康人说走就走了?为什么仅仅是崴了脚,却让这个年轻的姑娘香消玉损呢?隐藏在这个悲剧故事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肺栓塞”。


当人们长时间久坐不动、下肢外伤或骨折后以及经过大手术长期卧床者,很容易在下肢静脉形成血液凝块,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大的血栓块脱落跑到肺里,于是就形成了具有较高致死性的肺动脉栓塞。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治疗过程中又该如何用药?怎样去预防?



血管外科 邵华副主任为大家解惑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是负责运送下肢血液返回心脏的主要通路血管,当各种原因使下肢深静脉系统里的血液发生凝结、形成血栓时,下肢的血液就无法顺利返回心脏,大量的血液滞留在下肢,静脉压力增高并发生血液成分的外渗,从而导致肢体肿胀、疼痛,这类疾病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不良后果是肺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哪些人容易患深静脉血栓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两种。

1. 遗传因素:由遗传变异引起,患者常反复发生动静脉血栓形成。

2. 获得性因素:是后天获得的,多为暂时性或可逆性的。


获得性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肥胖、妊娠或产后等情况,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

静脉壁损伤:手术、创伤、骨折、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症等情况,可损伤静脉壁,易形成血栓。

血流缓慢:长时间坐飞机、坐火车、下肢瘫痪等情况时,由于下肢长时间不活动,导致血液流动缓慢,易形成血栓。

高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怎么样才能发现自己有没有血栓呢?

如果一侧下肢突然出现肿胀不适(尤其是左下肢多见),则高度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这个病怎么治疗呢?

一旦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定要及时治疗,严格制动,禁止挤压按摩患肢,目的是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的发生、防止血栓蔓延、减少复发风险。


早期治疗
抗   凝. 抗凝是基本治疗,包括肠外抗凝药物和口服抗凝药物。
溶   栓: 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减少严重静脉血栓患者病死率和复发率。
手术取栓: 是清除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出现股青肿时)。
机械血栓清除术: 通过打碎或抽吸血栓,从而达到迅速清除或减少血栓负荷、解除静脉阻塞的作用。
下腔静脉滤器: 可预防和减少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压力治疗: 血栓清除后,患肢使用间歇加压充气治疗或穿医用弹力减压袜,以预防血栓复发。


慢性期治疗


慢性期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30天后进入慢性期,慢性期需长期抗凝治疗,可以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部位、有无肿瘤等不同情况,抗凝治疗的时间也不同(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宜选新型口服抗凝药。


这个病怎么预防呢?

基本预防:戒烟限酒、定期体检、健康饮食、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等。

注意活动:健康人群应加强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尤其是乘坐长途航班时,宜注意间断离座活动,加强长期卧床患者的被动运动和物理治疗等。
避免脱水:适量饮水、适量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

药物预防:对于血栓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药物预防,注射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药。

机械预防:对于血栓风险高而存在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给予机械性预防,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或医用弹力减压袜等。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血管外科,正式成立于2003年,医护人员16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1名。邵华副主任目前担任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外周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曾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研修一年,擅长各种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治,其中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胸或腹主动脉瘤、肾动脉狭窄、糖尿病足、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各种动静脉疾病,尤其擅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及外周血管的介入治疗。


上一条:对口帮扶惠民生,携手共谱健康梦

下一条:医院国庆节期间出诊安排